巴拿马运河在哪里?巴拿马运河有多久的历史了?巴拿马运河有多长?
巴拿马运河简介
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国家巴拿马,横穿巴拿马地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运要道,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世界桥梁”。巴拿马运河由美国建造完成,1914年开始通航。现由巴拿马共和国拥有和管理,属于水闸式运河。
巴拿马运河的开凿背景
在遥远的殖民时代,巴拿马地峡是连接太平洋与西班牙宗主国的交通枢纽,每年一度的波托弗洛交易会吸引着欧洲各大商行的代理商,在这里,成吨的秘鲁白银与欧洲货物进行着有利可图的交易,巴拿马因商业和海运日益繁荣。然而,这并没有改变它从属的地位。
早在15世纪,征服墨西哥的西班牙人瓦斯科·科尔特斯就提出过修建运河的主张,但未指明适合开凿的地点,后来在瓦斯科·努涅里·巴尔沃亚征服巴拿马之后,1523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即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五世)明确提出了开凿一条中美洲运河的主张。
巴拿马运河的历史
巴拿马地处北美洲与南美洲的交界处,地区优势明显,左临太平洋,右临大西洋,最宽的陆域宽度只有80多千米。这一切使得巴拿马成为沟通两大洋的理想之地。早在16纪,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就曾下令进行巴拿马运河开凿的测量与调查。到了1879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审查巴拿马运河问题的国际代表会议,决定由法国政府全面负责进行开凿运河。
1880年1月1日,法国的"全球巴拿马洋际运河公司"宣布正式开工挖凿巴拿马运河。然而,因流行病的发生、蔓延以及财政上的重重困难,挖凿工程终于在1889年停顿。在以后的时间里,美、英、法三国围绕着巴拿马运河的开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逐。1901年,美国迫使英国就范,缔结了《海一庞斯福特条约》,同时废除了1850年签订的保证两国对巴拿马运河拥有平等权的《克莱敦一布尔尼条约》。
美国从此获得了开凿、经营和管理巴拿马运河的特权01903年,在美国的策划下,哥伦比亚共和国巴拿马地区的一些人发动政变,宣布成立巴拿马共和国。同年11月18日,美国与巴拿马签订了不平等的美巴条约,规定了美国以一次偿付1000万美元和9年后付给年租25万美元的代价,取得永久使用巴拿巴运河区(约14.74万公顷)的权利。除了这一权利之外,美国还得到修建铁路和设防驻军的权利。
在法国原先开凿运河航道的基础上,美国又继续投资了3.87亿美元,雇佣了数十万人挖凿运河。在整个挖凿施工过程中,来自世界各国的劳工,其中包括许多中国劳工,都为开凿巴拿马运河付出了血汗。当时的劳工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劳动,曾先后有7万名巴拿马和其他国家的劳工死亡。巴拿马运河于1914年竣工,1915年通航,1920年起运河成为国际通航水道。由于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航程比原来缩短了5000千米至10000千米。现在,每年大约有1.2万至1.5万艘采自世界各地的船舶经过这条运河。
巴拿马运河通航以来,美国一直控制着运河航行等各个环节。直至今日,管理运河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巴拿马运河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的总负责人由美国人担任,副手是巴拿马人,运河的全部引航员由美国人充当。
为了夺回运河的管理权,巴拿马人民不断进行英勇斗争。 1946年1月9日,巴拿马曾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反美爱国斗争。在巴拿马人民坚持不懈的反抗与斗争下,美国政府终于和巴拿马政府签订了《巴拿马运河条约》。根据这个条约,美国应在1999年前把巴拿马运河及运河区全部归还巴拿马,美国驻扎在运河区16个基地的军队将全部撤走。运河收回后,巴拿马政府将另外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处理运河事务。
巴拿马运河两边太平洋大西洋哪个水位高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山形俊男解释道:“巴拿马运河的太平洋一侧比大西洋一侧的水位要高出大约50厘米。形成水位差的主要原因认为有两个:一是改变海水密度的热膨胀所产生的效果,以及盐分浓度的不同;二是与风的应力保持平衡的水位的倾斜,以及有海流时加上的、与科氏力(地球自转的偏向力)保持平衡的水位的倾斜。”
在巴拿马运河的太平洋一侧,被称为热带幅合区的对流层下层的湿润大气形成了一个东西向伸展的辐合带。在这个区域内,雨量十分充沛。因此,巴拿马运河太平洋一侧的盐分浓度就低于大西洋一侧,海水密度变小。山形教授说:“巴拿马运河太平洋一侧与大西洋一侧相比,每立方厘米的表层海水密度要低约0.001克。但是,由于海洋深层水流动性差,水压几乎不变,因此海平面产生50厘米的水位差,其低密度层必须深达500米,这显然是一个过高的估计,所以除此之外,还应该有另外的原因。”
伸向巴拿马运河太平洋一侧的热带辐合区经常刮南风(信风),这种信风对升高水位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山形教授说:“由于要与信风的应力保持平衡,就产生了水位的倾斜。这样,巴拿马运河太平洋一侧的海平面就被保持在一个高水位上。与此同时,在大西洋一侧,圭亚那海流沿着巴拿马北侧海域,流向墨西哥湾,即向西流动。伴随这股海流产生的水位倾斜,使巴拿马运河大西洋一侧沿岸水域的水位降低,而离岸较远的近海海域的水位升高。”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