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捷克式ZB26轻机枪是中国军队的基层火力支柱。其独特的外形、优秀的性能也随着各影视作品为大家所熟知。而与之相对应,日军基层的轻机枪——无论是外号歪把子的大正11年式轻机枪,还是后来改进的96式轻机枪,都完全不能与捷克造匹敌。就算是在敌后物资匮乏的游击队,只要能搞到捷克式轻机枪——哪怕是国内兵工厂的仿制品,也会迅速抛弃掉歪把子,可见日军的轻机枪水平之差。那为何中国军队在和日军的交锋中火力总是被压制——甚至是精锐部队都占不到便宜呢?
很多人会说:数量少呗。其实不然,捷克式机枪在抗战爆发前,我国进口的原装货就有3万多挺。国内的各大兵工厂根据真枪或是图纸,开始对其仿制,在抗战胜利前一共生产了4万多挺。这还不算抗战爆发后零星从国外弄来的进口、小型兵工厂和作坊的产品。这样算下来,捷克机枪的总数可能要超过10万挺。当然,战争中有损耗,这10万挺也是近10年时间内的总数,某一时期的保有量肯定不会有那么多。
另一方面,中国军队中的精锐部队,比如抗战前完成编组的一些德械精锐中央军部队,如36师、87师、88师和教导总队。地方军手上的一些优秀部队内拥有的捷克机枪数量相当多。比如参加淞沪抗战进攻的几个德械师,基本能做到一个班一挺——这算是相当不错了。而日军的歪把子,经常还配发不到班,一般是在排一级使用。结合捷克造性能上的绝对优势——可靠耐用、精度高、火力猛,中国精锐部队在步兵交战中应该对日军形成火力优势才对。
但现实却是:淞沪会战爆发后,我方最为精锐的3个德械师连同其他部队参加了对日军的围攻,竟然在近10天的时间内都不能吃掉日军的数千人的海军陆战队,从而导致战局持久化,陷入了“血肉磨坊”的境地,并最终被日军在侧后方登陆翻盘。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就牵扯到现代战争的杀伤问题。我们在看战争影片时会陷入一个误区,觉得战争伤亡都是双方轻武器造成的,机枪一顿猛扫对面倒下一片,煞是好看。而炮火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主要就是听个响渲染一下氛围。其实这与战争的事实正好倒过来。
现代战争中,绝大多数的人员杀伤正是炮火杀伤。炮火杀伤在总的杀伤数中所占比率越高,说明战争一方的武器和火力越为先进。在二战的欧洲战场上,轻武器的杀伤比率大概只有炮火杀伤的一个零头而已。
凭借捷克机枪抗战的中国军队并不能扭转炮火上的绝对劣势
当时的中国精锐部队尽管在轻武器上处于优势,但在炮兵上,中方哪怕是最为优秀的部队也很难和日军匹敌——这就彻底决定了中国军队在抗战中处于的火力劣势,单靠捷克机枪是扭转不过来的。中方炮兵在炮火上被日军完全压倒,让很多步兵攻击甚至都还没有进入轻武器射程就被敌人的炮火摧毁殆尽——中国方面纵然有更好更多的轻机枪,但是完全陷入了一个有力使不上的状态。
在淞沪会战中,中方凭借轻武器上的优势取得了很多小战斗的胜利,但整个进攻却被日军猛烈的炮火——其甚至可以召唤停在黄浦江甚至是海上的舰炮支援——彻底摧毁。再优秀的轻武器与火炮比起来,其火药投掷量和杀伤力都是不值一提的。
另外,当时国军在步兵战术上十分呆板,让捷克机枪的威力发挥不出来。例如,国军机枪手甚至连在优势炮火下经常转移阵地的习惯都没有,被日军的重炮、迫击炮甚至是掷弹筒轻松敲掉,白白损失。
猛烈开火的日军重炮部队,杀伤力极大
精彩评论